用专业眼光研究旅游,以创新理念发展旅游,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各界共同创造成功的旅游目的地!
我中心近期业务情况以及已往规划项目的后续报道
我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名单
我中心的技术团队主要专家成员简介
刊载我中心专业研究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本网
转载公众媒体上与我中心相关的报道
我中心资质、法人等证书及单位所在位置的详细介绍
我中心与近30家广东省代表性旅游企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市场研究网络,对旅游市场动向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
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规划、旅游景区发展等方面的法规法则
旅游研究


中英街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陈南江
(发表于《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定位问题是困境中的中英街最重要的问题,分析了可能的选择,提出“主题性文化旅游区”的定位,就项目选择与布局、宣传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粤港旅游特区”的构想,并提出了实施措施。
  主题词:中英街 文化旅游区 商业区改造 一国两制

中英街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镇南部,是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定后具体划界的产物。街长约250米,宽约3-4米,由中英双方各占一半。香港回归后,中英街两侧由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管理。其中深圳方“海关监管的特别区域”面积17公顷。改革开放之初,中英街一度成为国内游客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和去深圳必游之地, 1980年代每天有超过一万人次的游客,在高峰节日高达10万人次,年游人量1500万,店铺300多间,是全国知名度极高的旅游目的地。
   一、中英街目前存在的问题:
   1、商业趋于萧条
   1990年代以来,中英街商业逐渐走下坡路,风光不再,商业销售额大幅度滑坡,外地游客越来越少,商业活动以赚取价格差异的职业性“水客”为主体。究其原因,就商业本身而言有三点:一是品种吸引力下降,二是价格优势下降,三是口碑不佳。商家与导游勾结宰客,大宗商品尤其是摄像机等以次充好,虚报价格,且因涉及港方,难以管理,损害了中英街的声誉。
   2.旅游市场萎缩
   近年来到中英街旅游的游客数量逐年下降,从2000年350万下降到2001年160万和2002年128万,与深圳市及盐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反差。游客普遍对中英街的满意度不高(表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共24.6%),重游意愿度较低。
   3.旅游功能不完善
   虽然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中英街目前功能十分单一,只有观光和购物。旅游商品以黄金珠宝、药品、相机及摄像机为主,特色不明显。游客主要活动是在主街面上步行购物,时间仅一、两个小时。由于商业不振、游客量减少及边防政策等原因,区内已经建设的碧海宾馆处于停业状态。
   4.进出不便,体制不顺
   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海关、边防等仍依照以前的制度管理中英街。作为边防禁区、非正式口岸,桥头关不能照搬海关的条例进行管理、执法,很长时间内都是沿用1981年的深圳市文件。海关总署批准于2002年8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关关于进出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人员携带物品的管理规定》则将其定位为“海关监管的特别区域”。200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深圳珠海一二线边防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才正式实施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24小时通关、学生团体免办证进入等政策。目前只有深圳市公安局、广州军区政治部和广东省军区政治部能签发进出中英街的“特殊通行证”,办证手续繁琐,实行计划指标管理,与实际需求脱节,各单位饥饱不均,游客到了街口不知在何处办证,黑证却四处泛滥。

在仅有0.17平方公里的中英街里,共开办了分属于省、市、区和镇不同层次的38家公司和单位,驻进了海关、边防、公安、工商、税务、动植检、管理办、居委会等将近10个隶属于不同上级机关的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要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履行管理职能,比较困难。
  二、中英街的三种定位比选
   今日的中英街站在一个路口上。如何走出困境?为了重新振兴中英街,各级政府部门曾经采取许多积极的措施,如修整环境、扩建商店、新建博物馆和广场,加大商业秩序整顿力度等,但没有挽回中英街的衰落趋势。究其深层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中英街的定位问题。
   未来之路在何方?中英街未来的发展有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继续定位为商业区,以商贸为中心,加以完善,重现商业辉煌;二是定位为文化保护区,以历史保护为中心,不进行大的改造,以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对旧街区实施整体保护;三是定位为文化旅游区,发掘内涵,从商业区向旅游区转化,建设为以“一街两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后者是最佳选择。
   1.商业不可废,但不能以商贸为中心继续走商业区道路
   中英街的商业功能仍然具有意义和价值,但未来的发展不可再以商业为中心。这是因为:
   (1)中英街原来的商业优势已经日益丧失。
   中英街的商业街定位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商业欺诈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管理予以解决外,中英街商业购物其他优势的继续弱化无法挽回。国内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进口商品也越来越普遍,中英街商品种类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尤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六项附件的签订后,香港品牌的商品进入大陆市场实施零关税,未来WTO相关协议的落实,也将使中英街商品价格优势更不明显;内地赴港个人游的开放,使内地进入香港更为容易,中英街曾有的神秘感不断减少。
   (2)在商业区位上,中英街并不具备优势。
   深圳市的城市商贸中心主要集中于中部,以三大商业旺区(国贸商业区、东门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为依托,呈网络扩张型发展,未来发展目标是形成四个市级商贸中心,分别是中心区商业中心、华强北商业中心、罗湖商业中心和东门商业中心,它们是展示特区现代城市景观及购物的主要集中地。中英街偏离城市中心地位,无法以区位取胜;盐田区仅仅只是区级商贸中心,它所位于的深圳市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当地居民消费水平有限,不足以容纳中英街的商业发展计划。因此,将中英街建设成为商贸中心的计划不现实。
   (3)中英街没能形成自己特色的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
   中英街的商业发展对政策及经济走势比较敏感,以价格低廉取胜,大批量销售,逐利而生,趋势而变,在商品上并没有形成特色,以较低层次的日用品为主;自1980年代以来,原有建筑、道路经过翻修,历史场景几乎荡然无存,在建设上又没有制定相应的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混乱;此外,因多实行小铺面经营,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深港双方店铺并未能形成自己的较鲜明的特色,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的“百年老店”;商业欺诈等问题也严重损害了中英街的商业声誉。
   商业购物的成功造就了中英街的知名度,是其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也仍然是中英街今日的重要功能。昔日购物天堂的繁华已是明日黄花,但免税商品、跨境购物等对游客仍然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今后的商业空间主要在于利用外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发展世界品牌商品购物。
  2.历史文化是内核,但不应该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区实行静态保护
   中英街的改造与发展十分敏感。一些领导也因此主张“整体保护”,什么都不动。我们认为,虽然一百多年的历史给中英街留下了界碑、吴氏宗祠、天后宫等历史遗迹,中英街界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中英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保护区,不能片面强调整体保护,因为中英街内历史遗迹保留不多,历史街区氛围不够,传统生活场景已不存在;房地产业欣欣向荣。消极无为的“整体保护”不会引发非议,但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3.新的定位——主题文化旅游区
   中英街过去商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实行的“一街两制”特殊政策,依赖于两侧的关税差异。“一街两制”是中英街的主要文脉,中英街1997年前是中、英并存,1997年后则是深圳与香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边境线作为文化屏障,构成了异质文化交流的接触面,差异性文化在这里呈现出的文化对立与交流,正是中英街的吸引力所在。游客到中英街购物,不是一种单纯的趋利性经济行为,更多地是文化行为。
  除了界碑、旧海关、回归广场等物质载体外,“一街两制”更多更生动地体现于中英街上的生活场景:双方的商铺、双方采取的不同管理措施、警察服装等,这些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进行的市场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已经游览的游客,还是未游览的游客,他们普遍对中英街独特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在未游览中英街的游客中,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中英街是一个有政治文化特色的地方,对其独特历史、街道两侧对比等有较高的期望(对中英街最感兴趣的是:①独特历史52.54% ②两侧差异37.56% ③购物20.56% ④娱乐11.68%),但在游览后这一印象大大降低,中英街的政治文化特色目前还未充分体现。中英街目前最主要的旅游活动还只是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并不完备,游客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从市场角度揭示了中英街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个各种功能完备的主题文化旅游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英街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它的文化主题。中英街的发展,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承继历史文化,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中英街应该从单一的商业功能发展到六要素完整的旅游业功能——吃、住、游、购、娱、行的主题化,建设以“一街两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带旺商业。
  三、“一街两制”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内涵
   中英街因划界而生,这条街上一直是两种制度并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在这里具体实现为“一街两制”,在中英街上,深港双方和谐共处携手发展的局面为游客亲身体会,一国两制在这里得到最直观最充分的体现,才使中英街这条特殊的街道享誉海内外。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沙头角,称这里是“天下第一镇”,是“世界所无,中国唯一”,一街两制,和平共处的特殊地域。正是在这一时期,伴随深圳特区经济的腾飞,中英街也以其神秘与物美价廉而声名鹊起。这是中英街一百多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一街两制”是其文化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英街文脉的主线索,也将是中英街至少未来较长时间内其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对游客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一街两制”是中英街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中英街最宝贵的财富。目前,中英街上体现“一街两制”的文化场景有界碑、古榕树、海关旧址、回归广场、深港双方的商业和深港双方的管理。如商业方面,深、港两方的商铺在建筑、招牌、商品种类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深方临街建筑较新,主要为两层楼,而港方则较为低矮;深方招牌较整齐,多采用简体字,港方招牌较混乱,采用繁体字;深方商品主要为相机、摄像机等,港方商品种类更为繁杂,药品、纪念品、服装等无所不包。在管理方面,深圳方是作为“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从沙头角进入中英街,游人还需办理特别通行证,在香港则是禁区,由边防警察与香港警察共同监管,加强了对发放“通行纸”的限制;深方的边防警察与港方警察穿着不同的制服在街道巡视,各自守卫自己的关口;以及相关的警示标语,如深方沙头角的“凡持特许证人员不许越界,违者按章处罚。 沙头角公安分局示”及港方沙头角的“你已进入香港区域,如无合法理由进入或逗留香港,你可能会被拘控 警务处处长示”等警示牌,这些相互对照的管理措施,虽然其中部分已经与现行政策不符,也值得保留,因为它们是“一街两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痕迹。
   主题文化旅游区的框架是历史文化+商业+景观改造+餐饮娱乐。中英街文化旅游区的最重要借鉴对象是德国柏林墙街区。与德国柏林墙街区比较,中英街的旅游功能远远不够完善,旅游氛围远远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纪念品开发不够;标识系统差;文化表现单调静态单调;游览活动内容少。
   四、开发理念 :
   1、活化文化。中英街目前的文化表现单调、静态,要把它建设成为“活的博物馆”。除了“修旧如旧”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出与这些历史场景相互依存的传统生活氛围,并不断进行创新,赋予旧的空间以新的时代性功能。
   2、完善功能,产业联动。明确建设主题文化旅游区的目标,完善其他旅游功能,以文化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带动商业、餐饮、接待等服务行业,实现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3、区域整合,联合发展。中英街的改造不能只着眼于深方17公顷,必须立足于更大区域。首先是与港方沙头角的互动,只有将深、港沙头角视为一个整体,从“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才能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的主题文化。还应与附近的明斯克航空母舰、大小梅沙结合在一起,构筑深圳市东部旅游线路。
   4、重视可操作性。中英街面临的问题迫切而现实,但又错综复杂,牵涉面广。因此必须注重实际可操作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推行。既要尊重现实,立足现状,又为未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阶段性目标与实施策略:
  近期策略: 改造商业型态,从日用品转向世界名牌商品;街区景观改造,为向文化旅游区转型奠定基础;目标:世界名牌商品的购物乐园
  中期策略: 从单一的商业功能发展到六要素完整的旅游业功能。吃、住、游、购、娱、行的主题化,旅游区形成;目标: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最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开放式主题旅游街区、世界名牌商品购物乐园
  远期策略: 联合香港新界中英街,由“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形成中英街“粤港旅游特区”;目标:世界名牌商品的购物乐园、中国一国两制的典型旅游窗口、粤港旅游合作的典范
   中英街的宣传口号可以采用:“独特历史,精彩世界——中英街,中国第一街”。
  五、功能布局
   目前的改造开发主要立足于深方沙头角,兼顾港方未来发展的要求。在新界沙头角未采取切实措施的情况下,深方沙头角的功能布局要能够满足独立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未来能够与港方沙头角的发展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式主题旅游街区。
   (一)深方沙头角
   深方沙头角主要定位于历史文化片区,从尊重、记住历史的角度来打造旅游品牌,并调整提升购物功能,引进一定的娱乐活动。要加大对历史教育基地的开发,复原街内建筑的近代仿古原貌,营造旅游氛围,凭旅游文化吸引更多游客。
   深方沙头角形成三大组团:历史文化组团;商业购物组团;骑楼酒吧组团。后两个组团跨界发展,在双方合作开发条件不成熟的现实情况下,深方先行。
   1、餐饮服务组团
   建入口广场。恢复主入口处古井外貌,恢复井台等 ;并通过装饰性雕塑、壁画等,再现早期客家移民同饮一口井,共创繁荣的场景;注重旅游氛围的渲染。设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各类旅游信息;设旅游电子查询系统,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配置小型影像厅。汇集世界各国餐饮名小吃,沿步步街、环城东路鼓励发展特色餐饮,采用英国建筑风格改造铺面,经营世界各地的风味小吃。将碧海宾馆改造为主题酒店(清主题),从建筑、装修、工作人员服饰、菜式等方面都模仿清朝式样;配套经营丰富的娱乐活动,为中英街旅游区内深圳境内的主要娱乐场地。
   2、商业购物组团
   以临街商铺为商业服务特色进行骑楼风格改造,打造出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商业街,与港方中英街形成对比。结合街区改造,鼓励底层商业发展,打通阳和南街,利用它及桥头街、横兴街、沙头北街等旧街坊的隔断,将中英街街面被分割形成四个片断,依次展现清、民国、建国初及现代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风情,使之成为“时光隧道”,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沟通融汇。在相应的界碑旁放置雕塑小品,小品以反映各时期的两方边界巡逻或站岗为主题。充分办活商业街,请专业公司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商品要具备世界范围内的品质优势和品牌优势;维持引进商品的价格优势和种类优势。
   3、历史文化组团
   本组团分为两个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和宗教民俗区。
   爱国主义教育区包括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警世钟,修复海关旧址和抗日活动基地旧址、清理日军碉堡环境;扩大回归广场,树邓小平塑像;建设“一国两制广场”,举行相关活动,如升旗、换岗等。布置历史主题场景雕塑,如划界、抗击英国侵略者、建国后民兵站岗守卫等。建筑物外墙大量采用雕塑壁画和旧照片陈列。街头、广场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英街历史宣传”的文化活动。
   宗教民俗区要拆除吴氏宗祠和天后宫东侧建筑形成广场,举行天后巡游庙会,把碧海宾馆改造为主题酒店(清主题)。在吴氏宗祠与天后宫之间建设客家民俗馆。沿环城路两侧及开敞空间布置客家民俗场景雕塑。
   4、骑楼酒吧组团
   这一组团跨越了深、港双方,因此需要视合作程度分阶段进行。要借鉴上海新天地的方式,建筑采用传统骑楼式,内部空间则采取不同的风格。如幽雅古朴的餐厅、爵士乐西餐厅、老店茶馆、酒吧、书屋、啤酒酿造坊等。可以建设不同国家风格的酒吧,邀请各类艺术家,给予一定优惠条件开设风格鲜明的艺术画廊、书吧等。对栅栏进行艺术化装饰。将分隔的铁栅栏分段交由对应的餐厅、酒吧等予以装饰,但制定一定的指导性规定;定期举办艺术创作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就各类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并将作品在铁栅栏上进行展示,或直接以铁栅栏为创作媒介,将单调生冷的隔离变成展示文化的画布。未来在港方予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联合开发建设。拆除隔离栏杆(可适当保留部分以作为纪念),建设小桥跨越河道;进一步开挖河道,引进海水,在河口处及沿岸形成滨海酒吧街。目前港方还遗留一排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骑楼,可以进行利用,引入娱乐功能,开展异国艳舞、按摩院、小型博采等休闲娱乐活动。将现有的陆上巡逻改为海上巡逻,建设滨海景观游览道。除机动交通道外,还留出步行道。
   深方中英街的改造中,最重要的是营造文化氛围。需要采取的手段包括:一、突出历史概念,要保护好原有的古井、界碑、古树,恢复古井井台,环城路两侧的行道树要进行整体保护。保护现有历史文物及所有历史痕迹,结合祠堂、天后庙街坊的改造,拆除局部建筑,对历史建筑物修复如旧,并适当安排形成一定规模的风貌区。二、建筑景观改造上遵循历史文脉,以复古为主,采用岭南风格,适当采取西化。三、酒吧、棋室、茶馆、娱乐场所、主题客栈等场所,精心设计各类场景雕塑、壁画、装饰等,强化其文化氛围。四、内部限制机动交通,采用黄包车、轿子等,外观上复古。五、工作人员的服装,根据所作环境的整体风格,分别采用清代、民国或文革时期的样式。六、标识系统专业设计。统一进行标识系统的设计,使规划区拥有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公开征集能体现中英街独特历史的街徽,并规范街徽的使用。七、组织相关活动。包括推介中英街旅游产品、扩大其知名度的大型文化活动,除“三一八长鸣警世钟”、“七一香港回归纪念”等活动外,以中英街为基地,创办“一国两制文化节”或“一国两制艺术节”,努力将此文化节或艺术节打造为深圳市的精品活动,使中英街成为文化创作基地,此外还可以举办庙会,一级日常性活动如换岗仪式、两方警察巡逻等体现一国两制文化的活动。八、实现路牌、树池、地面等的景观化。这些细节是塑造文化形象,营造文化氛围中所不能忽略的。
   (二)港方沙头角
   港方沙头角定位于娱乐休闲片区,利用其宽松的政策,引进香港发达的娱乐业,让游客切身体会“一国两制”。本区关键在于创造流光溢彩、活力无限的繁华香港景象,展现娱乐之都、动感之都的魅力。分为三大组团:海滨游乐组团、欢乐休闲岛组团、生态休闲组团。
   1、海滨游乐组团
   以正在重建的码头为依托,渔人码头餐饮酒吧区,恢复渔民生活场景,营造传统捕鱼生活氛围,在码头建设餐饮酒吧区,并提供各种海鲜,建设特色饮食街区。利用现有码头及岸线,搭建各种特色的栈桥,建设垂钓小亭,形成垂钓码头。沿海岸线建设海滨休闲观光道,与深方沙头角临海西路的观光道连接。娱乐场所包括桑那中心、夜总会、影院、露天剧场,建设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美容健身为一体的豪华娱乐酒店。
   2、休闲欢乐岛组团
   众多的离岛是香港的特色之一,依托香港沙头角海域的海岛,布置休闲娱乐设施,营造热带海岛风情。治理沙头角的工厂,维护水质,建人工沙滩,种植棕榈树等热带树种,营造热带风情。从陆地到海滨依次设立日光浴区、运动场、安全海水浴场以及水上运动区,提供游泳、滑水、摩托艇等活动,腹地配套更衣室、冲水房和公共淡水游泳池等设施。岛上配套一定的接待设施,开展一定的博彩活动。精心设计灯光系统,呈现流金溢彩的繁华姿态,使休闲欢乐岛成为不夜岛。
   3、生态休闲组团
   以港方新界中英街山丘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保持较原始植被状态为主,进行一定的环境改造,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如茶舍,登山小径、观光平台等。进行景观改造,进行必要的林相改造和园林绿化,建设太极广场、教堂、老衙门。
  六、管理计划
   1.管理模式
   形成“粤港旅游特区”,即由“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深、港共同开发中英街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区。游客自由往来,区内不设限制,双方按界管辖,并设立常在的协调机构,及时协商处理相关问题。保持办证进入管理,双方口岸都可办证,实行公开办证,随时办证,宽松办证政策。将中英街升级为正式的出入境口岸。简化检查制度,实行深圳方查物不查人、港方查人不查物的简化检查制度。
   2.管理机构
   目前由沙头角镇政府组建的中英街管理领导小组级别偏低,难以履行应有的管理职能,造成中英街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多头对外、管理混乱、企业经营无序、商业环境恶化,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建议设立盐田区中英街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边检、海关、公安、工商、税务和区经发局、区国土局、区城管办及沙头角镇政府等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处一级的中英街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协同各部门关系,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设立中英街旅游发展公司或招商引入民营公司,负责中英街的改造、旅游开发,作为中英街改造的融资与操作平台,吸纳各种资本参与中英街的改造与开发,并具体负责中英街相关旅游项目的运营。
   3.整治商业秩序
   商业秩序混乱是造成中英街目前困境的一大症结。全面整治中英街商业秩序非常重要。要深港联手,互通信息,联合治理。实行投诉处罚和推荐优秀的办法。向游客派发各种提示,提醒游客谨防上当。与经营者签订《守法经营协议书》,约定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得勾结导游和其他人员从事任何形式的误导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如有违法经营行为,接受工商部门各种形式的调查取证和依法从严处理。商铺租赁合同到期后,盐田区政府收回所有的个体商铺,对其经营者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然后统一发包,杜绝售卖假货和欺诈游客现象。
   在深圳方面,近期工作的硬件方面主要有:1、骑楼商业街改造;2、历史旧照片、壁画等场景营造;3、南部河滨酒吧建设;4、民俗区环境整治、建筑拆除;5、场景雕塑设计与布置。软件方面主要有:1、打击商业欺诈;2、完善发展规划;3、加强深港沟通;4、积极争取政策。
  七、“粤港旅游特区”推进措施
   1、部门协商,形成成熟方案。
   由盐田区政府为主导,汇集边检、海关、公安、工商、税务和区经发局、区国土局、区城管办及沙头角镇政府等机构,就中英街改造制定方案,向深圳市政府汇报,最终形成成熟的方案。
   2、向广东省政府领导提交方案。
   以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名义,向广东省政府提交方案,争取更大力的支持。
   3、列入粤港高层会议议题。
   中英街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旅游合作,需要将其发展纳入粤港高层会议协商机制。目前中英街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已经列入《粤港澳旅游合作研究报告》,下一步争取列入近年粤港高层会议议题。
   4、分头推进,争取国家政策。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深方应认准目标积极推进。充分利用取消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宵禁、放宽部分地段和海域“上山”、“下海”旅游的限制等新的边防政策,将政策用足用透,在政策模糊处多做少说,先做后说。通过地方、政府、民间等各种渠道,分头推进,逐步争取政策支持。


友情链接
   | | |
中心近照

中心团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吧 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Top
中文域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