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眼光研究旅游,以创新理念发展旅游,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各界共同创造成功的旅游目的地!
我中心近期业务情况以及已往规划项目的后续报道
我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名单
我中心的技术团队主要专家成员简介
刊载我中心专业研究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本网
转载公众媒体上与我中心相关的报道
我中心资质、法人等证书及单位所在位置的详细介绍
我中心与近30家广东省代表性旅游企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市场研究网络,对旅游市场动向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
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规划、旅游景区发展等方面的法规法则
旅游研究

开放性带状生态旅游区规划研究

——以西藏尼洋河生态观光旅游带为例

On the Planning of Open and Zonal Ecological Tourism Zone--With Niyanghe Ecological Sightseeing Tourism Zone in Tibet as an Example

文彤  陈南江  张益清  方泽君 

本文发表于《规划师》2003年第11期第19卷

摘 要: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区规划越来越需要新理论的支持和指导。西藏尼洋河生态观光旅游带的规划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把河流、植被、村镇、交通等作为整体规划关注对象,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注重各个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平衡,力求实现生态健康与旅游发展并重的目标.
  关键词: 尼洋河旅游带;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景观
  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0022(2003)11-0044-03

 

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讨论学术界、旅游业界、大众传媒都有种种的论述和解释,基本的认识统一为:生态旅游就是到自然区域去旅游,了解当地社会,同时为当地创造经济条件用来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 [1] 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需求领域,对于产品供给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负责项目操作的规划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超出现有研究理论范围的问题,得不到充足的理论支持,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本文根据作者 2002 年完成的尼洋河旅游带规划设计方案,结合生态学的新兴理论进行研究论述,以期对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场地特点

尼洋河旅游带位于西藏林芝地区西部,具体范围是米拉山口至两江 ( 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 ) 汇合处之间的整个河段两侧山脊线以内地带,以临近 318 国道一侧的部分为主,沿线断面特征均为“两岸山地,中间河谷平地”,是林芝地区进入拉萨的必经之处,包括米拉山口、工布江达县城、八一镇、两江汇合处等重要节点。

(1) 原生性。 林芝地区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称,森林覆盖率高达 46.1 %,西藏 80 %的森林都集中于此。作为区内最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尼洋河两岸山地的植被多以原始林和次生林为主,主要村镇散布在道路两侧的河谷地带。沿河两岸纵深地带人为干扰较少,无污染,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生态特性,特别是下游平原地带,河谷变宽,大面积植被生长茂密,集中展示了高原地区原生植被的生态特点。

(2) 景观性。 旅游带最为突出的吸引力就在于景观性,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尼洋河上游 ( 米拉山口到加兴乡之间 ) 山地区域河流水量不大,海拔较高,以高山草甸景观为主;中游 ( 加兴乡至金达乡 ) 属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区域,两侧山体陡峭,坡度极大,水流湍急,峡谷风光特色鲜明;下游 ( 金达乡至两江汇合处 ) 进入高海拔平原区域,河道宽广,水流减缓,河道两侧的植被生长良好,以松柏、桃、柳、榆树为主,间杂大量灌木,河中滩地形成块块绿洲,是整个尼洋河旅游带景观价值最高的地段。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尼洋河沿岸的人文景观,散布在其内的碉楼、经幡、转经道、天葬台、水葬台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另外,苯教是尼洋河区域最具特点的藏族教派,苯教的神山、神泉和寺庙都分布在尼洋河下游地区。

(3) 开放性。 尼洋河旅游带与其它旅游区差异最大的地方在于旅游带与主干道路基本重合。川藏公路 318 国道贯穿河谷地区,其走向始终沿着河道的一侧,是林芝地区最为重要的主干道路,也是西藏连接西南内陆的重要通道;另外,尼洋河区域人文历史相当悠久,分布着八一镇、工布江达县城、金达乡、阿沛村等较多的城镇和村庄。因此,旅游区的人车流量均较大,生态环境受到多种外来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区域。

(4) 带状地形。 尼洋河全长 307.5km ,整个旅游带用地狭长,并且集中在 318 国道两侧,主要的景观资源也都分散在沿线。相对于块状规划区来说,带状地形使得旅游时间和路程较长,空间布局和活动组织受到地形因素影响和限制较大,规划无法采取常规的块状区划模式, 难度相应增大。

2 主题定位

结合对场地特点的分析,规划方案对尼洋河旅游带主题定位如下:

(1) 西藏旅游需求以自然观光、民俗体验为特点,观光旅游是主要的游览方式,川藏公路已经成为国内驾车旅游观光的主要线路之一。

(2) 区域的整体吸引力在于高原的原生景观、悠久的藏族民俗、神秘的宗教文化,其中多样化的生态景观是核心吸引力所在。

(3) 与 318 国道的重合决定了尼洋河旅游带在林芝地区的门户和窗口地位,旅游带应成为林芝旅游的形象展示。

(4) 极强的开放性加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因此旅游带的发展目标不仅在于盈利,更重要的是对沿线地区的带动,将其定位为城市公园的模式比较合适。

(5) 协调的生态体系是旅游带区别于其它藏区的最大优势,也是旅游发展高度关注的核心。

因此,方案将尼洋河旅游带的主题定位为“生态观光带”,即一个展示林芝生态景观的门户景区;一个开放性的驾车旅游观光公园;一个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3 理念导入

传统的生态旅游区规划遵循“核心、缓冲、试验三区”区划模式,但这种模式与尼洋河旅游带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狭长带状地形、分散的景观资源、大规模的居住人口和大流量的外来交通使方案不适宜采用传统生态旅游规划模式。因此要发展生态旅游,就应导入新的理念。通过了解生态学科的理论发展,选择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理念。

生态系统健康是 20 世纪 80 年代才提出的新兴学科概念,目前国际上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区域管理的重要领域 [2] 。对于“生态系统健康”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同时对外界压力有一定的承受弹性,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存在失调症状;②具有良好的回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③ 对邻近的其它生态系统没有危害;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 [3] 。生态系统健康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维持这一系统的健康也就兼顾了内在各部分的健康。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规划区也是一个包含多种成分的整体对象,规划目的不仅仅是实现单个成分的发展,而且要达到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完全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结合的可能。

尼洋河旅游带定位于生态观光,沿线又包含有山地、河流、植被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村镇、交通、居民、游客等人文生态系统,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理念来指导规划设计,既结合了区域现实,又是一个有益的新尝试。

4 规划设计

在生态系统健康理念的前提下,规划设计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空间区域和资源景观, 而是一个个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子生态系统;需要解决的也不仅仅是空间区划和资源组织,更重要的是各个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是一种生态型的发展方式。

4.1 整体规划

从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言,河流、植被、民俗、村镇、居民、交通是关系到旅游核心吸引力的重要子系统,因此成为整体规划重点关注的对象。

(1) 河流、植被、民俗。 根据尼洋河的地势变化特 点以及沿线资源景观的分布,规划方案将整个旅游带分为 3 个主题功能段:母亲河溯源 ( 米拉山口至金达乡 ) ,是尼洋河的发源区,以原始荒凉的高原 山地峡谷景观为主要吸引力;生态绿色走廊 ( 金达乡至八一镇 ) ,以山林、河流、农田、藏家构成的多形式、多风格的平原河谷景观为主要吸引力;藏家神圣之途 ( 八一镇至两江汇合处 ) ,是宗教民俗风情景观分布最集中的地段,可以沿着朝圣之路领略藏家民俗。此 3 个功能段实现了河流、植被、民俗子系统的交错组合,共同构成旅游景观体系,成为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2) 村镇。 它是尼洋河沿线综合性最强的人文生态子系统,集中了各种建筑、设施,也是交通、居民、游客集散的地点,是各种子系统联系最密切、影响最复杂的场所,因此村镇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沿线村镇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较小的现状,方案重点考虑了旅游建设与村镇发展相结合的生态化导向,设施配套注重游客和居民的双重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来协调平衡沿线村镇介入旅游业的程度,避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

(3) 交通、游客、居民。 尼洋河旅游带定位为驾车旅游观光公园,因此沿 318 国道的交通组织决定了游客游览活动路线和时间的安排。规划方案参照国外高速公路每 2 ~ 3 个小时车程设有休息站的标准以及高海拔地区人体健康的需求,沿线在合理距离之间安排停留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停留,同时与过境交通错开;另一方面,交通组织还考虑沿线居民群体,规划以交通作为纽带,为游客、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达到“有联系,无干扰”的良好状况,实现三者的平衡。

(4) 节点式离散布局。 生态系统健康所面临的外界压力主要来自游客的活动,游客游览活动的集中场所也是上述各个系统与游客发生联系最为频繁的地点,因此旅游空间的布局是实现上述子系统协调发展,保证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根本。过大的人车流使尼洋河旅游带无法通过常规的环境容量进行生态限制;沿线景观分布较散,也无法使用圈层模式进行景观资源协调,因此规划方案采用节点式离散布局——根据景观资源的分布设置旅游停留节点,节点的形式有观景点、休息站、游客咨询中心等类型。

节点方式既能提供充足的旅游活动空间,方便游客体验自然人文景观,又能有效控制游览活动的影响范围,避免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全面干扰;离散的布局不但满足了交通休息间隔的组织需要,而且适应了狭长带状地形的观光活动特点。可以说,节点式离散布局将各子系统的联系集中在一定空间,在保证观光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综合生态系统的健康,是一种合理的、现实的选择。

4.2 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1) 节点建设。 为了避免对沿线自然资源尤其是山地植被的破坏,节点的选择都有意识地集中于 318 国道两侧 150m 范围内,开发建设注重小体量、小规模,较大规模的休息站和游客咨询中心都设在城镇区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景观保护。 在控制开发建设范围基础上,方案针对性地规定了景观保护区划,将河道两侧山地区域作为生态景观保护区,禁止一切开发建设项目和砍伐林木的行为,同时提出了植被改善方案,营造景观林相。

(3) 农牧系统保护。 旅游带内分布有大量的农田牧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对于 农牧系统的保护主要集中在避免过度踩踏土地方面。例如松多二村以大面积高原牧场景观为特色,在此设置见光平台,将游客活动限制在平台上,避免对草场的随意踩踏。

(4) 排污处理。 除了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之外,厕所排污、垃圾处理是各个节点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各个节点均设计有生态降解设施对垃圾进行简易处理。临近村镇的节点将排污设施接入村镇生活排污体系,远离村镇的节点则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掩埋。

4.3 人文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带动沿线发展也是尼洋河旅游带开发的重要目的之一,方案在组织旅游活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需求。

(1) 城镇村落的发展。 旅游带沿线分布有数十个村镇,设施建设、游客消费对于村镇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规划充分结合林芝地区集市镇的建设计划,将主要的休售站、游客咨询中心都设置在计划重点发展的村镇,如金达镇、巴河镇等,既借助了村镇现有的设施,又完善了村镇公共设施体系。

(2) 原住居民的发展。 现阶段沿线居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其经济发展也是人文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内容。规划方案将部分节点设置在有条件的村落内,在设计旅游设施的同时还考虑小型临时摊档的布置,方便当地居民出售旅游商品,增加经济收入。另外,借助帮纳村内的“百年桑树王”规划设计藏族民俗风景园,定位为重要的民俗景点。

(3) 人文景观的恢复。 旅游带内的人文景观以苯教为特色,方案在开辟新景点的同时也注重人文景观的恢复,针对苯教神泉、尼池古秀寺庙的现状提出改造方案,沿袭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形式,保持人文景观的原生性和持续性。

(4) 文化习俗的尊重。 旅游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当地文化习俗造成冲击。在天葬台、水葬台开发与否的问题上,规划把尊重当地习俗摆在首要位置,决定不进行实地开发,以保证在当地文化习俗层面上的人文生态系统健康。

 

〔参考文献〕

[ 1]William Theobald著,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刘振乾.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3).
  [3]吴刚,韩青海,蓝盛芳生态系统健康学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土壤与环境,1999,(8).
  [4]肖笃宁,李秀珍.西部开发,规划先行--关于开展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0,(4).

〔作者简介〕 文彤 (1975-),男,硕士,现工作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陈南江(1969-),男,博士,现工作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张益清(1974-),男,学士,注册建筑师,现工作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方泽君(1978-),女,学士,现工作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收稿日期〕 2003-08-08


友情链接
   | | |
中心近照

中心团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吧 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Top
中文域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