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眼光研究旅游,以创新理念发展旅游,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各界共同创造成功的旅游目的地!
我中心近期业务情况以及已往规划项目的后续报道
我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名单
我中心的技术团队主要专家成员简介
刊载我中心专业研究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本网
转载公众媒体上与我中心相关的报道
我中心资质、法人等证书及单位所在位置的详细介绍
我中心与近30家广东省代表性旅游企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市场研究网络,对旅游市场动向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
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规划、旅游景区发展等方面的法规法则
旅游研究

陈家祠改头换面装修要花八亿 初选6方案开始票选
南方都市报  2009-07-22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dsb/200907220065.asp


  “百粤冠祠”陈家祠“换颜”方案昨日公示,初选入围的6套方案开始接受市民票选。作为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计划的重要部分,陈家祠要在亚运前成为这个城市里“最具岭南风味的‘城市客厅’”。据国际竞赛方案组的工作人员透露,陈家祠“换颜”工程包括三期,涉及面积达6.2万平方米,所需资金逾8亿。首期工程有望在明年8月前完成。
    作为广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的陈家祠,目前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城市的一再扩张,让其不断地陷入水泥森林的包围圈中。而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换颜”工程的全面实施,这颗岭南艺术的瑰宝也将渐渐走出深闺。
    区政府大楼或后移让路
    按照目前的规划,复原扩建后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总占地面积为6.2万平方米,与1.5万平米的陈家祠主体建筑形成一体。
    整个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将分三期,总投资预计达8亿元。首期工程即陈家祠门前广场的升级改造,以形成陈家祠整体环境空间,将在明年亚运前完成。目前门前广场的广州市32中已清拆完毕,首期工程的3亿元资金也已全部到位。另外两期工程,预计将在亚运后继续进行,包括实施陈家祠西侧及北侧地块的改造。“荔湾区政府后的旧平房,以及金雁里小学未来都有可能为陈家祠的换颜工程让路,不排除荔湾区政府大楼的后移”。
    方案均朝风水格局靠近
    115年前,陈家祠建于西关荒郊外的一片水塘之上。昨日6个候选方案里,也无一例外地添加了水元素。从传统规整的方形水塘,到现代感极强的半月形水景设置,以及环绕整座陈家祠的椭圆水道。意在贴近19世纪陈家祠初建之时的风水格局。
    这只是首轮的候选方案。组织此国际竞赛的相关负责人称,省内专家评审组将对这6个方案进行初步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相关单位对其方案进行深化设计。之后,6个方案还将接受来自全国9位知名专家的评审。同时方案还将在网上公示接受广大市民票选。确定方案预计到今年9月1日左右选出。
    “会充分尊重专家和市民的意见”。荔湾区建设和市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某一个方案,也可能是六个方案的亮点综合体”。
    区委书记邀请市民投票
    “这不是荔湾的陈家祠,而是全广州市民的陈家祠!怎么才算好?要让街坊们都来评头论足!”在新闻发布会上,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向街坊发出邀请。“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陈家祠广场改造的过程中,我们要尝试全透明”。
    昨日上午,6套风格各异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设计方案已在陈家祠正门的大榕树下,接受市民参观与投票。这是9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历经1个多月的调研筹备,并由专家筛选最终确定的候选方案。
    区委书记专访
    “用这样的方式向历史致敬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荔湾区委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论是陈家祠广场换颜,还是荔湾区未来的一系列改造,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升级,集中展现和展示岭南文化的特征,将荔湾有岭南文化的符号挖掘出来,将其文化的DNA整理出来,串成一串珍珠,用这样的方式向历史致敬。
    设计自己的城市
    记者:为什么邀请广州市民都来投票?
    刘悦伦:陈家祠不是荔湾区委区政府的陈家祠,也不是荔湾的陈家祠,是全广州人的陈家祠。如果单纯地只是政府关注这些事情,那么我们就失败了。我们希望大家都热爱自己的城市、了解自己的城市,享有自己的城市,然后共同地参与建设、参与设计自己的城市。我们希望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的票选,能成为老百姓来参与建设自己的城市的一个范例。荔湾区接下来会进一步挖掘文化遗存,历史记忆。比如西关大屋,海上仙馆、沙面改造、十三行博物馆、上下九商业一条街等等,也在做方案。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希望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审查。
    向历史致敬
    记者:所有这些项目你都给它贯以文化之名?
    刘悦伦:荔湾区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它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过去,它是零散的,光芒被一些历史的尘埃掩盖。现在,想把它串起来,让它从掩埋到展现到擦亮,就像擦亮藏在灰里的珍珠,然后串成一串。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向历史表示致敬。把文化的特色发掘出来,把它整理出来,把文化的基因、DNA发掘、整理出来,进行基因的重组,形成新的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强区域的认同感。
    记者:为什么计划酝酿了十年今天才得以落实?
    刘悦伦:现在时机更成熟,过去财力有限。现在有了市里的大力支持。且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胆子更大一点。张市长说:你去荔湾当书记要比原书记胆子更大点,思想更解放些,我觉得我这也是解放思想的表现之一,敢于去整合一些资源。再一个我们班子现在思想很统一,集思广益,且每个人都分工负责去共同完成这个项目。
    我说我们的“四区一街”是在搞一系列的“金钥匙工程“,即用历史的文化元素为荔湾打造一把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记者:高速干能保证质量吗?
    刘悦伦:我原来很担心会不会要速度就没有了质量、没有了品位。现在我们做的这些东西都是广州市最有价值的文化的遗存,最有价值的城市的品牌。越是在高速度、高效率的情况下,越要注意不能搞一些粗糙的东西,市民不满意、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要注意它的品位,注意回到当年,注意突出西关文化底蕴,岭南水乡特色,还要注意到细节的真实性和细节的质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市场化的部分,尽量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就是政府推进和市场相结合。
    在阳光下运作
    记者:荔湾的破旧危房占市里的一半。旧城改造时如何解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及原居民的利益?
    刘悦伦:哪些东西需要在原建筑上改造、提升、审视,哪些应拆掉,重建,涉及到和当地原住民的关系,比较复杂。关键还是公开,让大家都来参与。既要推进它,不能停留在原地,又要让大家满意。如果这旧城区改造不好,危破房还是占了大头,荔湾怎么能成为广佛之星,怎么能让老百姓满意。但这一步怎么走也的确是很费思量。老百姓在这生活了这么多年,在附近也好,周边也好,建设一些安置区,让这些老百姓居住,安置好。通过公开化、透明化、在阳光下运作。
    记者:这次荔湾一系列的大手笔,是不是市里“中调”的一个试点?
    刘悦伦:这个应该也算是。荔湾打造广佛之星,都是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战略的思考,我们现在实现中调也好,打造广佛之星也好,很重要的是改造环境,你不改造环境高端的产业不可能发展起来,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老百姓在这里生活得舒适。所有这些任务都是跟旧城区的改造相关。
    ■设计理念解读
    “九宫布局六艺分区
    以陈家祠为中心,讲究传统的九宫布局,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方位,从规划肌理到玄学角度尊重历史遗址。
    功能分区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概念。入口广场,强调中轴对称,代表“礼”;文化广场,体现岭南人的乐感情趣,代表“乐”;岭南文化广场和景观休闲区,一刚一柔,代表“数”;文体区,体现现代岭南人追求健康阳光,代表“射”和“御”;博览区,展现岭南文化的知能兼备,代表“书”。
    喧嚣新城 怀旧片段
    在浮躁喧嚣的新城中发现旧的片段。这就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绿洲,陈家祠的力量也来源于此。该方案的目标不仅仅是模仿历史城市形态,而是要建造一个公共的环境成为“城市绿洲”。
    过去城市中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场所,通常都是多样的和丰富的,充斥着商店和树,狭窄的小巷和宽敞的广场,既有大的空间也有小的空间,既保持很高的密度,同时也有开放的空间。该方案旨在创造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场所。
    水体环绕 品读文化
    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展现行进中品读岭南文化的韵味。其中,东侧的景观步道,以趣味性步行空间串联了陈家祠前广场、东侧岭南文化广场、北部文化广场及博物馆的下沉广场。
    而半包围的水体使展示祠堂之美成为可能,因为展示城市之心需要柔美的水体来衬托。南向城市广场水体,兼顾对祠堂祖制的恢复;东向水体结合现有植被形成绿色休闲的水景空间;北向水体与建筑下沉中庭空间结合,创造静态博物空间。
    “龙头高岗一池一水
    恢复历史上陈家祠周边环境风水格局:坐“龙头高岗”,背越秀支脉,面一池一水。在现有陈家祠绿化广场基础上,形成中国古典园筑的意向(北京故宫与中南海)的“岭南园”。
    同时,广场内设有可容纳上千个车位的隐蔽地下式与地面式停车场,彻底缓解周边的交通情况。
    怀旧骑楼古典
    设计通过游览线路的组织将各个功能区串联为一个整体,形成“交通集散区→入口区→陈家祠→博览区→文化区→岭南文化广场区→交通集散区”的功能序列,并结合空间景观形式的收放创造出开合相间的游览节奏。
    景观设计力求重塑传统城市的空间印象,通过“骑楼”、“里”、“约”的现代演绎,以具有当地特色的树种,辅之以木、青砖的传统材质呼应,创造出亲切、自然的外部空间环境。
    一核一馆一带一街
    以陈家祠为核心,通过重构祠、山、塘的传统空间格局,最大限度地复原陈家祠历史空间的原生形态。
    将古典建筑的历史价值转化到北端的博览区,形成新的民间工艺体验馆。在东北角的文化区内,保留原来的街巷尺度形成新的文化街,吸纳创意产业和时尚商业的活力。在陈家祠的东边,将原来的下沉广场改造成一条起伏的景观带,同时,也为市民提供日常活动的场所。
    ■专家现场点评
    “六艺概念 彰显特色
    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
    虽然专家组的评审人员在“闭关”给方案打分,但昨天新闻发布会现场也请来了专家现场“即兴评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文博专家、曾在陈家祠任过广东工艺馆馆长的黄淼章在看完六个方案后,坦言“我选1号”。在他看来一号方案运用了更多传统的要素,以“六艺”为总体概念,突显了岭南文化特色。
    创新不足 功能不全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陈南江
    “从目前公示的方案来看,六个方案的共性是在功能性、协调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均有兼顾,但美中不足的是整体的创新亮点不多”。陈南江博士评点公示方案。
    在他看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旅游景点的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功能性、协调性以及文化性三个方面的要求。其功能性体现在是否能满足业主和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从目前的方案来看,停车场未有明显的标识,此外,如果陈家祠要打造成五星级景点,游客中心必须具备,但目前的方案里均忽视了这一点。
    协调感即统一而非对立。于陈家祠而言,广场的设计不能破坏了其整体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与陈家祠的景观有协调感。且无论整体风格,还是其间的景观小品,都需要有文化的内涵,但需要注意好好梳理,不要什么元素都往里面装。
    此外,陈南江希望未来陈家祠一期工程改造时,能够将陈家祠门前的广场降低高度,以便让陈家祠恢复其建筑显目的原貌,不要让所有人进陈家祠首先要下台阶。且陈家祠在换颜工程完工后,应部分恢复其祠堂功能,比如部分恢复其陈氏家族的谱席,以尊重它的来历。
    传统文化符号丢失
    广东省建筑师协会秘书长邵松
    “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的主角是什么?当然是陈家祠!建设广场,无论用现代手法还是传统手法,都不能规避一点:要为陈家祠服务”,邵松如此提醒道。
    在公示的6大候选方案中,邵松认为,暂时没有看到极富陈家祠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什么是陈家祠的传统文化“符号”?他指着远处连片的灰塑说道,“那就是陈家祠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花脊’”。
    邵松口中的“花脊”,指的正是陈家祠著名的建筑工艺“三雕一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如何把这些“符号”运用到广场的设计中?“照搬照套不可以,需要巧妙地运用”,他说。
    同时,邵松提醒,过分追求现代化,必须避免与传统对立起来。“纵观中国式的园林,少有大片水景,我不赞成水体面积过大的设计”。
    ■投票方式
    现场投票:7月26日前,凭本报刊登陈家祠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的版面,到陈家祠参观并投票最喜欢的候选方案。
    网站投票:7月底,市民可点击荔湾区政府网( ht t p://w w w .lw .gov.cn/)进行投票。
    信件投票:市民可写信到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和市政局(地址:广州市荔湾区信义路21号),对设计方案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采写:本报记者 秦鸿雁 李晓瑛 实习生 伍悦 通讯员 彭淑芳 李海峰)


友情链接
   | | |
中心近照


中心团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吧 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Top
中文域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