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再造一个“旅游特区”?
南方日报 2008年03月19日
3月18日,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了“新界”界限的勘定,清政府把香港租借给英国99年,当年勘界的界碑至今仍保留在中英街上。
这一天,来自沈阳的游客杨先生在短短的中英街里转了一小时,什么也没有买。同伴拿出自己在街上买的“红双喜”烟,他接过来看了看,笑着还了回去,“这些东西在中国任何一个稍微像样的县城都能买到。”
改革开放初期的“购物天堂”——中英街如今萧条了。中方一侧的店铺不少因生意冷清而关门,港方一侧的店铺多数也处于惨淡经营的局面。然而,近来深港双方关于边界开发的一系列动作,似乎让有关方面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昨天举行的“中英街与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上,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陈南江博士建议,以中英街为中心划定一定区域(主要在深港两地沙头角)作为“旅游特区”,让游客在“特区”范围内自由跨越深港边界,把中英街打造成以“一国两制”为主题特色的文化商贸旅游特区。
粤港旅游特区:由“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深港共同开发中英街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区。游客自由往来,区内不设限制,双方按界管辖,并设立常在的协调机构,及时协商处理相关问题;双方口岸都可办证,实行公开办证、随时办证、宽松办证政策,将中英街升级为正式的出入境口岸;此外简化检查制度,可试行深圳方查物不查人、港方查人不查物。
管理困境“一放就松,一管就死”
2005年以来,中英街的游客人数就一直呈现下滑曲线。根据盐田区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英街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同比减少21.5%;2006年,盐田区接待游客亦有所减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中英街整治改造”。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游客认为中英街“感觉很一般,不会重游”。
近年来,针对中英街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商业欺诈盛行、“水客”走私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盐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收紧办证渠道,屡次突查店铺、收缴假冒伪劣产品,散客进入中英街必须参加指定的旅行社,等等。
一名中英街的居民说:“中英街是‘一放就松,一管就死'。”自从上述措施出台以来,中英街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和水客走私行为确实大大减少,但同时游客数量也急剧减少。2006年4月的一天,中英街深圳一侧的商铺一夜之间关了九成,许多店铺至今仍大门紧锁。
只有少部分香港商铺凭着多年的良好信誉维持着生意。一些主妇常到这里购买港产药品、食品、奶粉和化妆品等。其实这些东西在深圳的大超市都能买到,主妇们辛辛苦苦跑一趟也只是为了省几十块钱。
商业旅游业萧条的影响正在中英街上扩散。由于店铺纷纷关门、商人迁走,中英街上的幼儿园和小学渐渐招不到生源,也准备搬迁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就业问题。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沙锦涛说:“鼎盛时期在中英街外贸公司工作的居民,每个公司有几百人,现在一个公司剩下几十人。那些人到哪里去了呢?很多都下岗了。”
政府两难“完全保护”还是“适度开发”?
中英街属于“特别管制区”,各项管理措施慎之又慎。深圳户籍居民要进入中英街,必须到边防六支队办证处办理特别通行证,且一个月只能进一次。而外地游客想进入中英街,必须参加区政府指定的“沙头角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团费每人50元。商户和不少居民对这些措施表示质疑,因为措施限制了游客量。
一名居民抱怨:“从沙头角关口上车,到中英街博物馆下车,中间只有1分钟路程,旅行社收50块钱简直是暴利。限制深圳人进中英街也没有必要。”有政府官员透露,以前针对中英街的乱象,曾有国家领导人作出批示要求整治。现在对于中英街,政府特别谨慎小心。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陈南江博士对中英街问题已经跟踪研究了一段时间。他认为处理中英街问题,首先取决于各政府部门的态度。如果秉持“完全保护、任其生灭”的态度,各级管理者倒是不会“犯错误”,但中英街必然继续萧条。而如果抱着“适度开发、积极振兴”的态度,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中英街能得到发展。
学界建言从“一街两制”到“一区两制”
近来,深港两地在边界开发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颇有“融冰”的意味。困难重重的河套地区开发问题将进入积极调研的阶段,这让部分关注中英街问题的人看到了希望。一个念头不约而同地在深港双方居民和研究者的脑中诞生:让中英街深港两侧率先“融合”。
“中英街只是区域界线,现在都是中国的地盘了,但我看这条界线比国界还严!在广西和越南的边界,很容易办张证就过去了。”沙锦涛说:“两地沙头角加在一起不到0.4平方公里,干脆把这块土地变成一个深港共管、利益共享的区域。游客进入这个区域,可以自由出入深港两边,只要游客多了,商家自然会回来。”
陈南江则建议设立“粤港旅游特区”,由“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深港共同开发中英街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区:游客自由往来,区内不设限制,双方按界管辖,并设立常驻的协调机构,及时协商处理相关问题;双方口岸都可办证,实行公开办证、随时办证、宽松办证政策,将中英街升级为正式的出入境口岸;此外简化检查制度,可试行深圳方查物不查人、港方查人不查物。
近年香港也不断传出开放沙头角禁区的呼声。2002年2月,民建联倡议特区政府局部开放沙头角禁区,利用吉澳、印洲塘一带的天然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2005年12月,立法会议员李国英在《香港商报》发表文章:“一直以来,在众多边境开发的建议中,开放沙头角禁区,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所在。”
据了解,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香港特区政府于2008年1月11日宣布保留沙头角禁区。陈南江说,可以预见,由于中英街问题涉及管理机构复杂(涉及粤深港政府、边防部队),想要进一步开放沙头角,必定困难重重。深圳可以从自身做起,先建设维护好深圳一侧,并率先进行适度开发,并向香港和国家积极呼吁,争取早日达成共识。
业态定位“从商”还是“从文”?
前文提到的沈阳杨先生虽然对中英街上的商品表示失望,但他对当天中英街举行的“3·18鸣钟仪式”很感兴趣,称赞“搞得很有特色”。
“其实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来中英街,主要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来看一段历史。”杨先生说:“这里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地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香港是怎么来的,他们都应该到这个地方来看看。”
中英街旅游的辉煌由商业开始,而这一模式现在显然难以为继。香港“自由行”开放后,中英街在商业上的吸引力更受影响。
从官方到研究者都认为,中英街今后应该打“文化牌”。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指出,中英街应当在“现代性、民族性、地方性”三方面挖掘内涵:现代性,即挖掘“香港因素”,还原香港带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历程;民族性,即通过展现过去100年的民族经验、重新体验屈辱的记忆,来完成对民族凝聚、整合的过程;地方性,即还原沙头角地区的客家文化,如渔灯舞等民俗。
香港岭南大学学者刘蜀永提议,将中英街变成博物馆一条街,扩大现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规模,将其变为介绍整个深港边界历史变迁的一座特色博物馆。
陈南江认为,中英街未来的发展应该保持一定的商业功能,但商业也要体现主题化。这个主题就是“一国两制”、近代历史变迁和地方民俗。
据盐田区政府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该区也正在积极调研中英街的旅游发展问题,并已经得出调研报告。初步计划把中英街确定为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的“一国两制”观光园,进一步挖掘中英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并相应发展文化产业和特色商业。 |